一年十二个月顺时养生应注意的事项

《中医养生学》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“十三五”规划教材2016-07-01

《素问·八正神明论》说:“天温日明,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,故血易泻,气易行;天寒日阴,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。月始生,则血气始精,卫气始行;月郭满,则血气实,肌肉坚;月郭空,则肌肉减,经络虚,卫气去,形独居。”指出人体气血的运行及盛衰,不仅和季节气候的变化有关,而且同日照的强弱和月相的盈亏直接相关。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有言:“五日谓之候,三候谓之气,六气谓之时,四时谓之岁。”一年分立四时,四时分布节气,逐步推移,如环无端。节气再分候,也是这样推移下去。所以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说:“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,虚实之所起,不可以为工矣。”不但医者治病需要根据气候的不同来区别用药,对于养生而言,也应该了解每个月养生应该注意的事项,顺应天时的变化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中国古代很早就对旬月养生进行专篇阐述,如《摄生月令》、《养生月录》以及《十二月宜忌》等。这些旬月养生专著,依据每个月特点,指导生活起居、饮食、精神、导引等方面的调摄,以达到健康长寿。旬月养生日常应遵循农历月份规律逐月施养,具体而言:

一月

常称“正月”,是春季的第一个月,天地之气开始复苏,万物生发。一月中有“立春”和“雨水”两个节气。“立春”节气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,开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2月2~5日期间,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。“雨水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2月18~20日期间,此时东风解冻,气温回升,冰雪融化,降水增多。正月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、万物始生的特点,逐渐从“秋冬养阴”过渡到“春夏养阳”,注意保护阳气。正月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合理选用地黄粥、防风粥、紫苏粥等粥食,因粥食养胃且易于消化,非常适合在正月食用。正月既不要冒风受寒也不要太过温暖,应该晚睡早起,以舒缓形体和精神。此时,天气乍暖还寒,不要过度减少衣物,一定要及时注意天气变化,预防外感病邪侵袭。

二月

春天将半,有“惊蛰”和“春分”两个节气。“惊蛰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~7日期间,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蛰居动物始闻雷声而动。“春分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3月20~22日期间,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时长相等,所以叫春分。建议二月多食韭菜,于养生大有裨益。清代食医王孟英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说:“韭以肥嫩为胜,春初早韭尤佳。”除了韭菜之外,还可以食用温补阳气的食物,如大枣、荠菜、鸡肉等,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,以顺应春季“发陈”的特点。

三月

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,有“清明”和“谷雨”两个节气。“清明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4月4~6日期间,此时气候逐渐温暖,草木始发新枝芽,万物开始生长。“谷雨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4月19~21日期间,此时雨水逐渐丰沛,大地五谷得以生长,有“雨生百谷”的含义。农历三月时万物萌发,天地充满生气。在清明之际,正是一年中春茶大量上市的时候,此时适量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,不过冲泡时茶味宜淡不宜苦,淡则取茶芽春生之气,以助人体阳气生发;苦则茶味寒可伤人体阳气,反而不利于春季养生。这时天气转暖,适宜早睡早起,以养脏气。人的形体应该自由放松,使之安泰,以顺应天时。室外活动增加,桃花、梨花、杏花等开满枝头,杨絮、柳絮四处飞扬,故对花粉过敏的人此时应注意防范。此季节还是传染病高发季节,如急性病毒性肝炎、流脑、麻疹、腮腺炎等。所以要依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,预防传染病。

四月

为孟夏之月,即夏季的第一个月,有“立夏”和“小满”两个节气。“立夏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5月5~7日期间,表明夏季从这一天开始,万物繁茂旺盛。“小满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5月20~22日期间,此时夏收作物,此时谷物籽粒逐渐饱满,但尚未成熟。农历四月是天地交泰、万物花开的时节。中医理论认为,心应于夏,也就是说在夏季,心阳最为旺盛。因此,四月时,需要更多地保养心气心阳。适宜晚睡早起,以受天地间的清明之气,不要大怒、大泄。应少房事以壮肾水,静养以息心火,以使志安宁,顺应天地造化之机。宜多食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如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绿豆、冬瓜等;忌食肥甘厚味、辛辣助热之品,如动物脂肪、鱼类、生蒜、辣椒、韭菜、牛羊狗肉等。老年人在饮食上应以清淡食物为主,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,可饮少量低度酒,以保持气血通畅。

五月

有“芒种”和“夏至”两个节气。“芒种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6月5~7日期间,此时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,也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。“夏至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6月21~22日期间,这一天也是我国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的一天。农历五月气温逐渐上升,天地化生,万物已成。此时要避免大热、大汗,不要露宿于星月之下,谨防邪气入体导致疾病。要早睡早起,又因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,中午宜午休一会儿,对恢复体力、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。由于天气炎热,汗出较多,衣着应以棉制品为好,利于汗液排泄。要常洗澡,保持皮肤清洁卫生,还要预防中暑、腮腺炎,水痘等。饮食调养宜以清补为主,宜食用蔬菜、豆类、水果等,忌食辛辣油腻之品,如羊肉、牛肉、辣椒、葱等。我国民间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,因小麦味甘,性凉,具有养心安神、除热止渴的功效,有利于清解暑热,符合夏至后的时令特点。

六月

有“小暑”和“大暑”两个节气。“小暑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7月6~8日期间,天气虽已进入炎热的暑季,但尚未达到一年中气温的顶点,所以叫小暑。“大暑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7月22~24日期间,此时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。农历六月生长之气隆盛,万物生长茂盛、繁荣。但阴气内伏,暑毒外蒸,食物易腐败变质,如误食变质食物,易伤脾胃而致呕吐、泄泻等病。故须饮食清淡、温软,蔬菜应多食绿叶菜及苦瓜、黄瓜等,水果则以西瓜为好,忌辛辣油腻之品,注意饮食卫生。此时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,要注意劳逸结合,保护阳气。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,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并加强室内通风,尤其在闷热的天气中要注意使用物理降温。体力劳动者、室外工作者此时应多饮水,必要时可服少量人丹,或喝绿豆汤等以防中暑。在生活起居方面,要晚睡早起,以顺应“夏长”的季节特点,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充盛和气血运行。

七月

有“立秋”和“处暑”两个节气。“立秋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8月7~9日期间,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,秋高气爽,气温逐渐由热转凉。“处暑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8月22~24日期间,这时夏季暑气渐消,是气温下降的一个转折点,是气候变凉的象征,表示暑天终止。农历七月,宜静性情,衣着宽松,行动舒缓,并收敛神气,使心神安宁。初秋温燥伤津,容易出现皮肤干燥、眼干、咽干、小便黄、大便秘结等症状,要注意多饮水,顾护津液,不要大热大汗。要适当防暑降温,但同时又要防止风寒侵袭。七月初秋的饮食方面,可多吃西红柿、茄子、马铃薯、葡葡、梨等食物。

八月

是秋季的第二个月,有“白露”和“秋分”两个节气。“白露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9月7~9日期间,此时天气转凉,地面逐渐有水汽结露的现象。“秋分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9月22~24日期间,这一天同春分一样,阳光几乎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。《春秋繁露·阴阳出入上下》中记载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精神调养在八月非常重要,因为此时自然界阴寒之气逐渐占主导地位,气候渐凉,秋风萧瑟之感渐重,人们容易“悲秋”,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,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。天气晴好之日,秋高气爽,多外出走走,登高望远,享受大自然的美景,心旷神怡,同时还锻炼了身体,使身心愉悦,排解秋愁。此时养生防秋燥也非常关键,人们往往会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及大便干结、皮肤干裂等不适,可适当地多吃一些黄瓜、萝卜、梨、冬瓜等食物,或用中药食疗,如服用西洋参、沙参、百合、川贝等滋阴润肺之品。

九月

有“寒露”和“霜降”两个节气,“寒露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0月8~9日期间,此时自然界露水较白露更多,且气温更低。“霜降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0月23~24日期间,“霜降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此时天气渐冷,地面凝霜。农历九月为秋季的第三个月,草木凋零,众物蛰伏,气候寒冷,须注意避风寒,少食生冷。中医提倡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当气候变冷时,正是人体阳气收敛,阴精潜藏于内之时,故深秋必须保养体内阴精阴气,也为冬天的来临做准备。精神调养在此时也应受到重视,这是因为日照减少,风起叶落,特别是北方,万木凋零,草枯叶无,较八月更易使人产生悲观情绪,尤其生活、工作中遇到不如意之时,抑郁多发。所以,此时人们要注意控制情绪,避免伤感,多做开心喜好之事,保持良好的心态,平安度过秋季。金秋之时,燥气当令,所以此时要防燥邪之气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,因肺喜润而恶燥,饮食上以滋阴润燥为宜,还要多饮水。故宜适当多食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大枣、山药等以滋阴润肺、增强体质,少吃葱、姜、蒜、辛辣等品,因过食辛辣易伤人体阴液。

十月

有“立冬”和“小雪”两个节气。“立冬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1月7~8日期间,表明冬季的开始,标志着寒冷天气逐渐成为常态。“小雪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1月22~23日期间,此时虽开始降雪,但雪量不大,故称小雪。农历十月为孟冬之月,即冬季的第一个月,天地都处于闭藏的状态,水冻地裂。人们情绪容易低落,郁郁寡欢,精神养生应做到精神安静,保护阳气,不过度消耗阴精,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排解。生活中做到早卧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,注意背部保暖,这样,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,穿着也应注意保暖。在饮食方面,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温热膳食为主。如元代忽思慧所著《饮膳正要》曰:“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”。同时还要多食新鲜蔬菜,以防温燥食物摄入过多伤及人体阴液,少食寒性之品,以防寒伤阳气。如牛肉、羊肉、乌鸡、豆浆、牛奶、萝卜、青菜、木耳、豆类等,都是立冬后比较适宜选用的食品。

十一月

又称“冬月”,有“大雪”和“冬至”两个节气。“大雪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2月6~8日期间,这一时期降雪量及程度相较于上一节气“小雪”而言,会更大更深,故称“大雪”。“冬至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2月21~23日期间。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是我国一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阴气盛极而衰,阳气开始回升,此时是进补的最佳时令,可根据每个人体质不同选择不同的膏方。体质弱、消化功能差的人,可选择“慢补”,还要多吃蔬菜,切忌过补、急补。体质较好的人选择“平补”,不要过食油腻之品,以防产生内热而诱发疾病。每年冬至这天,我国北方地区有吃水饺的习俗,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流传下来。也有一些地区冬至喜食用羊肉、馄饨等温热性味的膳食,有利于温补人体阳气,抵御严寒,并助人体阳气生发,符合冬至后“阴尽阳生”的时令特点。

十二月

常称“腊月”,有“小寒”和“大寒”两个节气。“小寒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月5~7日期间,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非常寒冷的气候。“大寒”节气开始时间点在公历1月20~21日期间,这时寒潮南下频繁,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,风大,低温,地面积雪不化,呈现出冰天雪地、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。此时,应去寒就暖,避免感受风邪,不要劳伤筋骨,不要出大汗。可多吃羊肉、狗肉、鸡肉、甲鱼、核桃仁、大枣、龙眼肉、山药、莲子、百合、栗子等,有补脾胃、温肾阳、健脾化痰、止咳补肺的功效。体质偏热、偏实,易上火的人应注意缓补、少食为好。腊月忌一切寒凉之物,如冰激凌、生冷食品等。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,我国民间一些地区流传着吃“腊八粥”的风俗。腊八粥的食材,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。《燕京岁时记·腊八粥》中记载,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江豆、去皮枣泥等,开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,以作点染”。腊月食用腊八粥,除蕴含民俗之外,同时也有利于温养人体阳气,防止冬季寒邪伤阳。

需要说明的是,我国幅员辽阔,气象物候因地区差异也非完全契合二十四节气,故按照旬月养生时也应参照地域养生综合施行。此外,亦可参照气象学的标准,以当地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。当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℃以上时为夏季开始,当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℃以下时为冬季开始,当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在10~22℃之间为春秋季。这种划分方法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季节变化的物候情况,可以作为旬月养生的另一参考依据。此外,随着节气的转换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变化,尤其是在节气日前后。平素年老体弱之人可能会因不适应旬月节气变化而损伤人体正气,甚至可能诱发疾病。故旬月养生尤应重视交节前后的自我调护,在生活起居、饮食、精神、运动调摄等方面都不可大意。

本文标签:养生保健1842次2023-10-31